細心一點的朋友會發現,2020年的農歷一年中有兩個“立春”,一個是農歷正月十一,另一個是農歷臘月二十二日。在農村里,給這樣的年份叫做“雙春年”,若是一年中就一個立春的叫做“有春年”,如果一年內沒有立春的叫做“無春年”。雖然這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,但這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,不同的年份有著不同的意義在里面。 說起“雙春年”首先要了解“春”的意義,立春是一年農事之始,是一個重要的節日,俗話說,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。在古代里從皇宮到地方都要進行“勸耕”的儀式,現在依然有不少地方還有“鞭春?!钡牧曀?。對于農民來說這一天的天氣如何,也關系到一年農耕的發展。 
農村里面經常以立春當天的天氣好壞來預測當年的年景,“雨淋春牛頭,七七四十九天愁”,“立春晴一日,耕田不費力”,“立春打了霜,當春會爛秧”等等。如果立春那天天氣好,則認為一年的農事比較興旺。而這天天氣陰暗,那么一年不能五谷豐登??梢娹r村里對于立春的重視。

在農村里不少老人都認為一年沒有立春的農歷是“盲年”,連春都沒有,莊稼自然長不好。雙春對于農村來說是難得的好年景,“一年兩個春,豆子貴如油”,這一年長出來的莊稼都更金貴。不僅如此,人們還把立春和生育聯系起來,“無春年”、讓人覺得不吉利,不適合結婚。而“雙春年”,會讓人覺得尤其幸運。尤其今年是鼠年,“雙春”的年份非常稀罕,俗話說“十九年頭七年寡,鼠年難逢雙春年”,可以預見結婚會扎堆出現。

其實“雙春”和“無春”都是陽歷和陰歷直接必須“置正”安排的結果。陰歷是按照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制定的,而現在的陽歷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的規律制定。兩者周期不一樣,同樣是一年陰歷相比陽歷相差了11天。時間長了陰歷就會出現偏差,解決的辦法就是施行“閏月”,一些年種就會有13個月。

在古代并沒有“雙春年”的說法,古代以立春作為新的一年開始。而現在則是大年初一作為新的一年的開端。而陰歷中的二十四節氣,都是更替換一輪后,進入下一年的更換,但是因為有閏月的存在,促使下一年的立春節氣出現在一年的頭尾上,這才出現了“雙春年”的現象。完全是陽歷和陰歷之間“陰差陽錯”造成的。 
按照陽歷和陰歷的算法,每19年中就會有7年是“雙春年”,有5年是“有春年”,另外7年則是“無春年”。這些都是人為的節氣和物候的調整,和正常的生活其實并沒有多大的關系,只是人們賦予了意義。 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