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中秋節的起源,說法較多。中秋一詞,最早見于《周禮》《禮記·月令》上說:“仲秋之月養衰老,行糜粥食?!敝星锕澥加谔瞥跄?,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。
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"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"贊美月餅,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。到了元代,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,在月餅中夾帶字條,約定八月十五夜,同時行動,殺死趕走"韃子"。到了明代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。明·沈榜《宛署雜記》載:"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,大小不等,呼為月餅。"
月餅寓意團圓,也是從明朝開始的。中秋節祭月后,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(祭月供品)。因為月圓餅也圓,又是合家分吃,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。